type
status
date
category
summary
language
面向群体
游戏品类
资料类型
平台
tags
password
Sub-项目
作者
文章链接
来源
标签
Parent 项目
发布时间
slug
icon
等你点关注都等得长猫了
欢迎关注“游戏寿司”
本公众号的主旨是发布游戏深度研究和日本游戏市场分析的原创文章,欢迎关注~

微博名称:游戏寿司
微信公众号ID:gamesushi
微信号ID:hebeihang
知乎ID:寿司君
本周一,朝夕光年迎来和PICO相似的命运:除少量业务外大部分人员被裁撤,实质上被砍掉。
其负责人严授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战略咨询出身,不懂游戏”成了诸多媒体对他的黑点。
例如下图中的观点。

说实话,现在对严授口诛笔伐有点儿“事后诸葛亮”和“落井下石”的感觉。
·先说说“懂游戏”。
“懂游戏”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类似于“懂电影”和“懂医学”,李安不擅长拍超级英雄电影,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也不敢说自己擅长心外科,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科是不敢轻易说“懂”的。
就不说任天堂CEO古川俊太郎懂不懂游戏,大家觉得懂游戏的人,比如宫本茂、横井军平、青沼英二、小泉欢晃、樱井政博等等,所有你叫得上名号且在游戏业有一定数量作品的游戏人,基本都被其他专家否决过观点,也翻过车。
例如著名的宫本茂和青沼英二,大家可能知道宫本茂经常“掀桌”青沼英二,但大概不知道青沼英二坚决拒绝了宫本茂想把《风之杖》做成写实风格的提议,因为当时的开发时间已经没有余力做写实风格了。
宫本茂懂制订开发计划吗?当然不懂啦!包括乔布斯也曾被呛不懂技术,但这有损他们的伟大吗?

我在大厂见过不懂日语的日本市场负责人,不懂二次元的二次元投资人,不懂开放世界的开放世界制作人……不懂本不是核心缺陷,大家可以在各自的领域专精,然后互相补足短板。
严授懂不懂游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能不能组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团队。
但可惜的是,很多同学的思维是封闭的,他们觉得自己掌握了唯一的正确答案,难以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以自己为标杆组建团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就导致,战略出身的人用战略思维去审视一切,美术出身的人用美术思维去审视一切,程序员出身的人用程序员思维去审视一切……
排外的美术思维的一个经典案例是前《王者荣耀》皮肤总设计师关菲菲提出的“锚点论”,这点笔者在过去文章分析过:“锚点论”本身并不算错,但这并不适合游戏领域,因为游戏角色有动作去帮忙确定“锚点”。
而排外的程序员思维经典案例就是刚才提到的观众质疑乔布斯不懂技术,以及最近OpenAI危机时有人指责萨姆·奥尔特曼不懂技术……
而排外的战略,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对IP的迷信:《APEX手游》、《重返帝国》、《航海王热血航线》、《宝可梦大师EX》、《Mario Run》等数不胜数的大IP手游失败,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证明IP并非有大家所期望的效果,但仍然有不少部门在盲目地花大价钱去拿IP。
另一个例子是对游戏开发流程的不了解,《原神》掀起的“开放世界”热潮后涌现了一批大厂投资·立项的开放世界游戏,但这些游戏完全忽视了开放世界对开发公司工业化能力的高度依赖,最终上线不达预期甚至难产也在意料之中。
其实朝夕光年早期就有这样的问题,笔者在2020年5月的《【随笔】字节跳动的内部竞争会成功吗?》谈过,腾讯的赛马机制不适合朝夕光年,因为不同游戏品类之间无法直接对比,抖音的流量优势在分散的战略目标毫无价值。
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次砍掉游戏业务梁汝波也提到:虽然游戏业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过去几年字节游戏追求“大而全”,项目不聚焦,资源分散,应该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更基础、更创新、更有想象力的项目。
至于为什么分散战略目标,说白了还是严授团队并没有人能帮忙补足短板,团队内还是用战投的思维去开发游戏,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那为什么没人指出来呢?下面笔者从一个大家都有切身体会的事件讲起。
老板不想听真话?
国内舆论界中,“互联网等虚拟经济打压实体经济”的观点曾一度火热,更有“一鲸落万物生”的口号。
但这些观点很多经不起推敲和质疑,例如互联网经济对地区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成都高新区政府援引《经济日报》指出:
过去几年,成都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成都也是四川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核心区域、“东数西算”枢纽节点。数字经济正成为成都驱动高质量发展所选择的动力源泉之一。
去年(2022年),成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2779.5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13.4%。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市场主体也不断扩容提质。
好在我国政府快速遏制了这一错误言论,使大家意识到“网店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以防出现“大战前夕冤杀岳飞”的局面。

话虽如此,但互联网经济人人喊打的那段时间,从业者都过得胆战心惊。
当时笔者参加一位经济学教授组织的互联网经济学术交流会,会上谈到网上流传的“虚拟经济打压实体经济”一说,有位同学就吐槽道:老板总是不愿意听真话。
而教授微微一笑,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根源:“真话”和“假话”是站在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角度做出的判断,但在老板的视角中,是“我为什么要听蠢话”。
在老板看来:“虚拟经济打压实体经济”证据确凿,论证清晰,你反对的话,一是可能你水平差,二是可能你收了互联网巨头的钱。
游戏也是如此。
在老板眼中,数据漂亮的好IP,被多次验证的玩法,由专业团队开发,不可能输。你觉得这游戏不行,那说明你水平有问题。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老板眼中绝对不可能输,集万千期望于一身的《APEX手游》,输了。
(PS:选APEXM举例子主要是因为这个项目的确从各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好的)
其实各位老板在面对这些自己以为是错误的观点时,不妨让员工们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充分了解业务的优缺点,以免让自己陷入光绪的处境。
光绪与鸡蛋

清末李伯元《南亭笔记》和何德刚的《春明梦录》里记载了一则大同小异的“光绪与鸡蛋”故事。
光绪喜欢吃鸡蛋,御膳房给这鸡蛋定价八两半银子一个,有次光绪问翁同龢,说鸡蛋这种“奢侈品”翁老师吃过吗?高情商的翁同龢回答说平常吃不起,过节偶尔吃一个。
在这个故事中,翁同龢和告诉光绪鸡蛋很贵的人,他们给光绪提供信息,屏蔽了其他信息,也垄断了最终解释权。
也许你以为光绪听不进“鸡蛋其实很便宜”的真话,但是在光绪心中,大学士翁同龢可比你值得信赖,翁同龢说鸡蛋很贵,那鸡蛋自然是很贵。
而一天吃三个鸡蛋的你,估计会在光绪心中留下“此人奢靡过度,不堪大用”或者“此人信口开河,不堪大用”的评价。
笔者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原神》火了之后,曾有老板问我对开放世界的看法,我依据《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的开发演讲,指出此类游戏对工业化能力和人力成本时间成本要求较高,需要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开发。
老板不屑一顾,觉得他们团队能轻松解决这些问题,结果你们懂的~
当然,不只是老板,我等普通员工也可能是那个光绪。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很有可能是基于被垄断的信息所做出的判断,不仅要兼听则明,也要对获取到的信息持批判思维看待。
教授并不希望我们用“真话”“假话”这种简单的思维去思考,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永远正确,就把自己的观点当做“真话”,把别人的话都当做蠢话。
不要做光绪,不要做翁同龢,更不要做不自知的翁同龢。
真理越辩越明
事实上,互联网经济遭遇的恶评,也正是因为大部分人相信自己掌握的就是真理造成的,有的人认为把电商关了大家都去实体店消费,把游戏关了学生都好好学习,这种思维很可怕。
之前笔者听成都某学者的调研,因为游戏版号迟迟不发,成都某园区写字楼的初创游戏公司纷纷倒闭,连带着写字楼附近的餐馆等配套设施也接连关门,园区从生机勃勃变为一片萧条。
餐饮是某些人心中的实体经济吗?是。游戏是某些人心中的虚拟经济吗?是。那所谓虚拟经济没了,实体经济好了吗?没有。
这样的案例非常多,有的商场因为某行业消失,先是相应实体店消失,员工失业,然后孩子不来了,家长也不来了,配套的儿童游乐场,家长逛街的服装店书店,消费的快餐店咖啡店,也都一并消失。
一个行业的缺失,导致整个生态链完蛋。
当然,持“互联网等虚拟经济打压实体经济”观点的人也有他们的论据和逻辑,而且这些观点起码在某一段时间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比如,他们会把实体店的萧条归结于电商的冲击,其中“网店偷税漏税”等观点初听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如果看到现行的税费制度严格执行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和房租成本等支出给实体店带来的压力,就很难把这口黑锅都扣在“网店偷税漏税”头上。
你顺着别人给你设计的从税负等角度的思考逻辑去看待互联网经济,觉得它是破坏实体店的“帮凶”,觉得“互联网经济”要破坏实体经济,必须打压。
但是如果能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兼听则明,也许会有不同的观点。但如果大家不敢讨论,那就很容易一条路走到头。
游戏战略也是如此,有些战略方向的问题,不涉及保密的话不妨让员工展开讨论,真理越辩越明。
策划、程序员和美术等一线游戏开发人员,他们的一些想法可以即时得到专业人士的反馈,大家在争论中推动游戏正常开发。
例如樱井政博就提到他的一些构想被技术人员否决,最后樱井决定放弃。
而目前的游戏战略通常是“密室政治”直接面向领导,缺乏讨论以至于不切实际。
例如战略部门介绍了开放世界有多好多好,老板觉得可行要做,给开发团队派任务做开放世界,要求过段时间看近似于成品的demo。
但是“开放世界”所需要的大量素材目前的开发流程无法按时提供,为了防止返工的分步制作流程也不支持老板要求马上看带有完善美术demo的需求,手机的硬件无法支撑开放世界的画面表现……
怎么办?
这也难怪很多一线开发人员埋怨战略同事是“管杀不管埋”,你光在老板面前吹开放世界多好多好,却不知我们现在的人才和技术配置根本做不到啊!
其实如果事先能对战略目标进行讨论,起码说听听不同意见,是能避开一些明显坑点,不然就是花了上亿元All in,最后什么也没做出来。
战略缺乏竞争导致求稳
老板会借助战略分析团队的判断做出决策,但是大部分公司不会养两个战略分析团队,结果往往是单个战略分析团队垄断了领导的大部分信息和最终解释权。
这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求稳战略盛行。
对于市面上的成功产品,大家不是吸取经验,举一反三做差异化竞争,而是像素级复制一个Copy出来,这种产品基本没有什么竞争力。
缺乏竞争的环境,过于严苛的惩罚,没有有吸引力的奖励,滋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维。
这个现象在日本这边比较明显,在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影响下,创新业务即使成功也不会带来收入和职级的提升,如果失败反倒要引咎辞职。
在这种环境下,日本企业的战略也是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去制订,“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但这无法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一些巨头就这样没落了。
如果大家一起都追求不犯错,那相安无事,但总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iPhone、Tiktok、ChatGPT蹦出来,急得巨头们大骂年轻人不讲武德耽误自己安稳领高薪。
你问问Nokia有没有模仿iphone,问问Facebook有没有模仿TikTok,问问Google有没有模仿ChatGPT,他们模仿成功了吗?
这种等别人先探路再抢夺市场的“稳妥”方案,已经越来越不灵验了:别人做开放世界游戏成功了,我们做开放世界;别人做二次元游戏成功了,我们做二次元;别人做SLG成功了,我们做SLG……
这种模仿成功了吗?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在成功案例基础上的简单模仿,看起来不会出差错,也容易得到众人的认可。
但市场瞬息万变,对成功案例的分析也容易浮于表面,“但求无过”的战略本质是一种慢性自杀。
这一点,已经且即将被多次验证。
团队思维固化
一些老板认为,找到最聪明的战略分析师,让他搜集最聪明的员工组建最聪明的战略团队,就能给我提供最准确的战略分析报告。
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其实大部分公司一级一级招聘,招来的是最符合自身认知的人,最终组建的团队,其实是相似认知的人的集合。
当团队思维趋于一致,没有人提出异议,这虽然有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也容易出现一头往坑里栽的情况。
例如在任天堂,提出“ゲームは常に新しい楽しさを開発し、ひたすら完成度を高めていくことが本質である”(游戏的本质是不断开发新的乐趣,并不断提高其完成度)的山内溥,提拔了同样重视创新的横井军平和宫本茂,而后来宫本茂提拔的小泉欢晃和青沼英二也同样秉承创新的理念。
下图为青沼英二提出的《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和《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的开发口号“重新审视塞尔达传说的理所当然”,就是要改变过去《塞尔达传说》系列中理所当然的设定。
任天堂上下秉承的创新理念,优点是容易诞生Wii、switch这种创新产品,缺点是步子太大,容易出现过于超前以至于当时技术不支持的Virtual Boy和WiiU等产品。
而有些团队以数据为导向,由擅长分析数据的成员组成。
这种团队对于已有玩法、商业模式和产品的微创新和调优非常擅长,但是对于不了解的新事物就往往一筹莫展,有时为了产出报告只能硬找数据往上靠。
例如“端转手”的战略下,研究者很容易忽略端游手游这两个平台,在操作、用户特征、商业模式上的巨大区别,最终导致误判。
这点在笔者《《高能英雄》,腾讯“端转手”战略下的又一牺牲品》一文有分析,一些拥有漂亮数据的端游,不一定适合手游平台。
与其相反的是,在PC和主机行业销量惨淡的Galgame游戏,自从登上手机平台却爆发了惊人的能量,成为不可小觑的“二次元手游”。
此外,还有《三国志战略版》等一系列“端转手”游戏通过实打实的案例告诉我们,销量并不是“端转手”战略的唯一核心数据。
许多“数据派”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对要研究的对象缺乏了解,以至于无法选择合适的数据源和统计口径。
当然,选择那种思维的人去组建团队是领导层的自由,但最终还要考虑成功率,而不是说“只要我用了客观数据,最终结果不达预期也不是我的责任”。
更何况所谓的“基于客观数据得出的研究报告”并不见得客观。
研究报告一定客观吗?
很多老板以为,基于客观数据得出的研究报告,一定是客观可信的。
但是诸位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你看的那么多基于客观数据的报告,一定是客观可信的吗?
比如之前国内热议美国数据“失真”,更有甚者直指美国数据“造假”,当然不止我国,美国人自己也有观点对这些数据保持怀疑。

事实上,对数据保持高度警惕和怀疑才能体现对数据的认真,而有些老板过于迷信数据,就很容易踩坑。
尤其是在恒大暴雷的事件出来后,各位应该对研究报告多一个心眼儿。

有一些事情是相似的:你觉得信用评级客观可信买了恒大的理财,你觉得战略报告客观可信做出了决策,但结果不一定完美。
看似客观的数据,其实已经经过撰稿人的选择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已经带有撰稿人的主观观点。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多听各方的声音,当业界都在说开放世界多好多好时,听听其他观点,而不是觉得那些观点都是“蠢话”而被某些人掌控舆论。
结语
前几天廖旭华批评我一篇吐槽战略分析的文章,他说:你说战略不好,那么多公司CEO找咨询公司做战略都是傻子吗?
其实那篇文章主要是吐槽一些依靠已公布的资料和数据缺乏前瞻性的低质量战略决策,并不是否定战略本身。
战略当然是必要的,但有些片面的、浅显的战略报告,却容易误导决策,造成损失。
业内对开放世界、二次元和端转手的判断,往往没有考虑到开放世界工业化难度、二次元玩家核心需求、端转手的操作和商业化等细节,导致“不接地气”,无法顺利执行,最终失败。
这些问题是要想办法规避的,不能一错再错,其实朝夕光年自从《漫威SNAP》和《晶核》开始,有明显向好的改变,只可惜梁汝波没有给严授太多时间。
人不是神,不可能面面俱到,是需要多方讨论去补足,而这恰恰是目前战略求稳、思维固化、难以客观的问题下不易做到的。
- 作者:何北航
- 链接:http://gamesushi.cn/article/2cb9539f-a623-4bee-b866-0b4d3641eeb8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