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category
summary
language
面向群体
游戏品类
资料类型
平台
tags
password
Sub-项目
作者
文章链接
来源
标签
Parent 项目
发布时间
slug
icon
等你点关注都等得长猫了
欢迎关注“游戏寿司”
本公众号的主旨是发布游戏深度研究和日本游戏市场分析的原创文章,欢迎关注~
微博名称:游戏寿司
微信公众号ID:gamesushi
微信号ID:hebeihang
知乎ID:寿司君
喵羽老师最近写了一篇《给总办造一个信息茧房》,有些话写的非常好,笔者读了心有戚戚。
比如这段:“不是说战略无用,但当一个优异的智囊团是领工资的情况下,这些智囊的核心工作实际上是对不对等的上级的固有方向进行说服,或者说辅助决策。都是领工资,去迎合老板的想法,总比提出一个新想法让老板去换主意来得保险。”
喵羽老师这话说出了从古到今谋士们最保险的策略:揣测主公的想法,提出符合主公预期的方案。
方案对了,自然是“英雄所见略同”,主公青眼有加;方案错了,那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主公也不会怪罪。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其中的代表是袁绍和郭图这对君臣。
迎合主公的生存策略
兴平二年,袁绍军内部有一场关于是否要迎接汉献帝的辩论,辩论双方为沮授和郭图。
沮授的观点是对其过去“邺中对”的补充,建议迎接汉献帝,之后袁绍有按照沮授计划执行的意思,但郭图站出来表示反对,认为此举会使袁绍军受到掣肘。
《后汉书·袁绍传》记载:
兴平二年,拜绍右将军。其冬,车驾为李傕等所追于曹阳,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绍将从其计。
颍川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夫权不失几,功不厌速,愿其图之。”帝立既非绍意,竟不能从。
在这里范晔为袁绍的行为做了解释:因为袁绍认为最初拥立汉献帝不是自己的意思,最终选择了郭图的方案。
后来有一些三国迷认为历史记载是在故意黑袁绍,提出“迎天子是昏招”的观点,并提出“衣带诏”等事件作为证据,指出了“迎天子”一事存在的风险。
诚然,“迎天子”是有风险,但没有无风险高收益的策略。看历史不仅要看曹操遇到的风险,但也要看到曹操因迎天子而得到的好处。
例如:
《三国志·董卓传》:建安二年,遣谒者仆射裴茂率关西诸将诛傕,夷三族。
《三国志·田豫传》: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辅从其计,用受封宠。
《三国志·公孙瓒传》:鲜于辅将其众奉王命。以辅为建忠将军,督幽州六郡。
《三国志·荀攸传》:太祖迎天子都许,遗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於是徵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
……
而袁绍也很快就后悔了。
《裴注三国志·魏书》中记载: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天子以绍为太尉,转为大将军,封邺侯,绍让侯不受。
在迎天子事件上,可以看出虽然沮授为袁绍提供了正确的策略,但袁绍选择了符合自己想法的郭图等人的方案。
最终,袁绍后悔了,但提供错误方案的郭图并没有任何损失,反而更加得宠,还从提出准确判断的沮授手中分了不少兵权。
《裴注三国志·魏书》中记载:图等因是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与主不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此黄石之所忌也。且御众于外,不宜知内”。绍疑焉,乃分监军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遂合而南。
与完全按照自己想法采纳意见的袁绍相反,曹操就多次采纳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见。
例如《裴注三国志·魏书》中记载: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太祖乃止。大收麦,复与布战,分兵平诸县。布败走,兖州遂平。
除了赤壁那一次,而那一次,也差点儿让他步了袁绍的后尘。
《三国志·贾诩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不过曹操比袁绍强的点在于,没有像袁绍羞愤杀田丰那样杀贾诩。
当然,现代社会不像三国那样,主公败亡后底下的谋士也自身难保,那迎合领导就更没有顾虑了。
揣测领导想法然后给领导一份报告背书,实在是一份划算的买卖:得到领导青睐,然后高升,公司快完蛋了再怀揣光鲜履历跳槽,毫无破绽。
也许你会问:那领导就不会听听其他的观点?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问题,谋士对信息的垄断,表现为垄断了最终解释权。
谁垄断最终解释权,谁就垄断了信息
其实关于“袁绍昏庸”这个事儿上,有很多三国迷是不同意的,认为《三国志》等史书是在故意黑袁绍,并提出了很多理由。
比如前面提到的对“迎天子”一事的判断上,就有人提出袁绍选择不迎天子是对的,类似为袁绍喊冤的文章也很多,数不胜数。
其实历史的趣味就表现在从正史、野史、行为逻辑中寻找历史的真相,只要遵循一定的共识,大家对历史的解读都有其合理性。
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时,也对《三国志》的内容提出了不同看法,并选取了多份资料供读者参考。
例如关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之事,有以下注释: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賔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賔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劔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真相为何?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包括前面提到的郭图反对迎天子,史书中也有“郭图支持迎天子但袁绍不从”的记载。
当然,本文重点不是历史分析,在此不展开讲了。
问题在于,如果读者没有独立思考能力,那基本上就是:谁最后解释,读者就听谁的。
就好比前段时间某事件,有的人的态度变化很快。
回到“袁绍是不是昏庸”这个事儿,对于很多人而言,重要的是最后听谁解释。
比如有一篇3.3万阅读,50人赞赏的言九林写的《胜利者撰修官史的丑陋嘴脸》认为:可惜的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不在乎历史真相,不在乎历史运作的真实逻辑;只在乎如何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如何将对手描述成蠢蛋。所以,“迎不迎汉献帝”这一相当复杂的政治决策,到了《袁绍传》里,就被简化成了“曹操有大智慧,袁绍是大笨蛋”。
看了这篇文章后,估计不少人会认为袁绍昏庸是被史官抹黑的结果。但仔细看他的观点,有些内容值得商榷:
再比如,《袁绍传》里讲,袁绍任命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沮授跑出来反对,理由是恐将引发兄弟之争。
这是典型的胡说八道。据《九州春秋》记载,袁绍让长子袁谭出掌青州时,袁氏所能控制的青州地盘很小,“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只能控制一小块地盘;袁谭到了青州之后,“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东征西讨,才逐渐将青州的大部分纳入到袁绍集团。
袁谭去青州,不是去继承地盘,是去开疆拓土;是去做大蛋糕,不是去瓜分蛋糕。
显然,沮授所谓恐将引发兄弟之争的“先见之明”,完全不符合袁谭被任命时的真实情境。要么沮授是个笨蛋,要么这一“先见之明”是胜利者日后发明出来的。
其实这个事儿,其作者言九林犯了一个错误,袁绍派袁谭去青州,不是去继承地盘,而是把他从身边赶走,排挤出核心决策圈,不视其为继承人的一种策略。
这点有史书为证,《后汉书·袁绍传》写道:绍有三子:谭字显思、熙字显雍、尚字显甫。谭长而惠,尚少而美。绍后妻刘有宠,而偏爱尚,数称于绍,绍亦奇其姿容,欲使传嗣。乃以谭继兄后,出为青州刺史。沮授谏曰:“世称万人逐兔,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诫,下思逐兔分定之义。若其不改,祸始此矣。”绍曰:“吾欲令诸子各据一州,以视其能。”于是以中子熙为幽州刺史,处甥高幹为并州刺史。
言九林为你提供了一种解释,笔者看到后进行反驳,你看到本文可能会认同笔者的观点。
不过,如果言九林是领导身边的战略分析师,我相信他可能会找到反驳我的观点,比如用“诛心论”这个诡辩术,说《后汉书》是黑袁绍的史官编写。
领导可能会继续信任他,我和言九林的隔空辩论也会到此为止,因为我并不知道言九林的解释,没有对领导的最终解释权。
在很多场合,谁最后解释,谁就拥有了权力。
其实历史上的“昏君宠信奸臣”,其实并不是“昏君有多傻”,而是身边的人垄断了最终解释权。
为此笔者不得不说一个著名谋士公叔痤的故事。
逻辑闭环的陷阱
公叔痤,(也有称为公孙痤),战国时期魏国大臣,见载于《战国策》。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记载: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柰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彊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柰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於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这段话翻译一下就是:公叔痤为魏相时对吴起非常忌惮,便有除去之意。
当时他的一个门客就说:“吴起很容易除掉。”公叔痤问:“怎样下手?”门客答:“吴起追逐声望,为此而严于律己。您可以先向武侯说:‘吴起大才,我们魏国属于侯爵一级的小国,又比邻强秦国,恐不能长留吴起于魏。’
武侯必然求问解决的办法,您就乘机说:‘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他如果愿意长久为国效力就必定接受,否则就会辞谢。以此就能试探出他的想法。’
然后您再想办法把吴起和公主邀请到您的府上,制造机会让公主故意发怒轻慢于您。法家出身吴起怎么会喜欢这样的公主?就一定会坚辞不受。”
于是公叔痤依计行事,吴起果然不满于公主做派而辞谢了魏武侯。魏武侯也因此对吴起有所怀疑而不信任他。吴起害怕魏武侯降罪,于是便离开魏国而到楚国。从此,公叔稳踞相位。
公叔痤门客策略得以成功的核心在于,公叔痤垄断了魏武侯的最终解释权。
公叔痤先是在魏武侯心中植入了一个“吴起不愿娶公主就是有反心”的逻辑闭环,然后再用计谋诱导吴起拒绝娶公主的行为,最终成功使魏武侯怀疑吴起。
其实如果魏武侯能意识到“世界上可能存在其他吴起不愿娶公主的理由”,或者存在吴起能诚实指出“不愿意娶公主的原因”的环境,公叔痤的计谋便会破产。
可惜没有。
其实郭图之所以受到袁绍信赖,就是不断设计“if then”的逻辑,符合袁绍的想法。
比如对张郃攻打曹营一事,郭图设计的逻辑就是“if张郃攻打曹营成功then我计谋如神,if张郃失败,then那是张郃不尽力。”
《后汉书》记载:《魏志》曰:“张郃字俊文,河闲鄚人也。郃说绍曰:‘曹公精兵往,必破琼等,则事去矣。’郭图曰:‘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快军败,郃惧,归太祖。”
其实这事儿换到现代就是:一个部门讨论战略,张郃主管提出一个方案,郭图总监说张郃你不对按我说的来。结果没成功,郭总监说这都怪张郃不尽力啊,张郃一听,连忙跑路。
张郃尽不尽力其实是个“诛心论”,就是“你吃了两碗粉只给一碗的钱”,不剖开张郃肚子谁也不知道。
问题在于郭图作为决策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能总把责任推给执行者。如果你觉得张郃可能会不尽力,那就不要把如此重任交给张郃。
只不过,由于郭图垄断了袁绍面前的最终解释权,他怎么说袁绍都会听从。
当然,笔者写了这么多,我相信肯定有不同的观点,比如知乎有位“大内义兴”认为袁绍做的决策都是合理。
当然,本文不是历史分析文,这里继续长篇大论展开不合适,笔者只提一点:“大内义兴”没有考虑到史书的简洁性会导致细节的丢失,他所谴责的田丰没有考虑细节的“错误战略”同样也可以扣在郭图等人头上。
如果你觉得如“大内义兴”所言,田丰没有考虑到诸多细节,但你要知道史书通常不会写那么多细节。比如著名的《隆中对》,不少现代人觉得“这我也知道”,实际上是你没有考虑到那些史书上没记载的细节。
史学家对历史真相的钻研,就如同分析师对未来动向的把握,很多时候决策者需要兼听、多听才能尽可能靠近事件的真相。
有个段子说雷军早年问张小龙能不能把Foxmail卖给金山,张小龙回答是15万。等到商谈具体细节时,雷军因为忙便请研发部同事去和张小龙谈。结果没谈成,原因是,研发部认为:“张小龙那个东西,我们一两个月也能做出来,15 万值吗?”
如果雷军当时多问问,应该会有人告诉他,从无到有做一个东西,跟抄出来一个东西,性质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段子中,研发部垄断了最终解释权,那自然就难以倾听不同的观点,得出更准确的判断了。
结语
笔者之前转载过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1995年特别节目《书呆子的胜利》(Triumph of the Nerds)一段采访乔布斯的视频,提到了不同观点碰撞的重要性。
其中有一段关于产品的问答是这样的。
提问:Steve你建立了团队,而且负责鞭策和引导它。我们采访过很多Macintosh团队成员,他们都提到你的工作热情和独特的想法。你是如何处理工作的轻重缓急的?你觉得什么对产品最重要?
Steve :我离开苹果以后,发生了一件几乎毁掉苹果的事。
John Sculley有个严重的“毛病”,我在其他人身上也见到过。那就是盲目乐观,以为光凭创意就能取得成功。他觉得只要想到绝妙的主意,公司就一定可以实现。问题在于优秀的创意与产品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实现创意的过程中,想法会发生变化甚至变得面目全非。因为你会发现新东西,思考也更深入。
你不得不一次次权衡利弊,做出让步和调整。总有些问题是电子设备解决不了的,是塑料、玻璃材料无法实现的,或者是工厂和机器人做不到的。设计一款产品,你得把五千多个问题装进脑子里,必须仔细梳理,尝试各种组合,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每天都会发现新问题,也会产生新灵感。这个过程很重要,无论开始时有多少绝妙的主意。
我一直觉得团队的合作就像是…我小时候,街上住着一位独居老人。他大概80岁,看上去凶巴巴的。我认识他,我想让他雇我帮他修剪草坪。有一天他说“到我车库来,我给你看点东西”。他拖出一台布满灰尘的磨石机,一边是马达,一边是研磨罐,用皮带连着。他说“跟我来”,我们到屋后捡了些很普通的石头。我们把石头倒进研磨罐,加上溶剂和沙砾。他盖好盖子,开动电机,对我说“明天再来”。磨石机开始研磨石头,第二天我又去了,我们打开罐子,看到了打磨得异常圆润美丽的石头。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石头就像这样互相磨擦着,互相碰撞,发出噪音,最终变成了光滑美丽的石头。
我一直用这件事比喻竭尽全力工作的团队。正是通过团队合作,通过这些精英的相互碰撞,通过辩论、对抗、争吵、合作,相互打磨。磨砺彼此的想法,才能创造出美丽的“石头”。
只有不同观点的碰撞,才能破除信息茧房。
不同的观点,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无论是认同还是反对,都很有必要。
关键在于,不能让任何人垄断了自己的信息,以及最终解释权。
其实各位领导对此的感触应该会很深,早些年间,“一鲸落,万物生”、“虚拟经济压迫实体经济”不也是有些人垄断了领导的领导的信息吗?
- 作者:何北航
- 链接:http://gamesushi.cn/article/3b62ab73-1d2d-4c71-867e-6468f90f0123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