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category
summary
language
面向群体
游戏品类
资料类型
平台
tags
password
Sub-项目
作者
文章链接
来源
标签
Parent 项目
发布时间
slug
icon
等你点关注都等的长猫了
欢迎关注“游戏寿司”
本公众号的主旨是发布游戏深度研究和日本游戏市场分析的原创文章,欢迎关注~
微博名称:游戏寿司
微信公众号ID:gamesushi
微信号ID:hebeihang
知乎ID:寿司君
前面几篇文章以《樱花革命》为例分析了游戏IP,这次我们换个角度看看玩法,尤其是开放世界玩法。
如之前所言,《樱花革命》是基于成功游戏FGO的玩法做“微创新”,换了一个数据比《Fate Stay Night》更好的《樱花大战》的皮,但是最终失败了。
这样的操作在国内并不罕见,我想各位应该见过很多类似的项目:《阴阳师》成功后涌现一批二次元回合制RPG,《率土之滨》成功后层出不穷的赛季制SLG,《原神》成功后更是引发了开放世界热潮……
但是这些“成熟玩法+换皮”的模仿者中,成功的屈指可数。
既然“成熟玩法+换皮”这个策略多次失败,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方法论是不是出了问题或有待完善。
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游戏的成功元素能否拆分,核心关键是什么?”
游戏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一个成功游戏通常是IP、人设、美术、玩法、经济系统等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很难去判断具体哪一块才是游戏成功的关键。
为什么行业内喜欢全盘照抄?
就是生怕哪个地方没抄到的是游戏成功的关键,无法判断那就全部照抄好了。
但现实中不可行,因为全面照抄涉嫌侵权,总要做出一些改动。
而换皮是看起来最稳妥的策略,相比内部紧密耦合的玩法,换皮是让游戏看起来差异最大化的好办法。
除非,这个“皮”也是游戏成功的可能因素之一,那就要让这个新的“皮”和原游戏尽量保持一致。
这也是为什么涌现了一批三国题材的SLG,因为“三国”可能是这类游戏成功的因素。
如果题材没法复刻,那就找个同一品类数据更好的IP。
这个逻辑是不是很常见?《樱花革命》选择《樱花大战》IP可能就是出于这个理由,而国内很多游戏项目很明显也是这个思路。格斗IP授权游戏表现好,那就再找一个格斗IP来换皮。
但这个方法把IP简单化,没考虑到IP属性、契合度、扩展性等问题,以及最重要的是:如果游戏成功的核心不是靠玩法,那复制这个玩法是否还有意义?
当然我理解很多团队选择复制“成熟玩法”的理由是“不犯错”,但如果玩法本身是个减分项,或者说用来换皮的IP与玩法不是很好融合,那复制成熟玩法的选择还正确吗?
比如《武林外传》这个IP很不错,但IP与玩法不融合,实际表现并没有发挥出这个IP的潜力,非常可惜。
而有的游戏可能本身玩法就不是很突出,比如FGO这款游戏很多人会提到:比起它的人设和剧情,其玩法并不算非常出彩。
很多“FGO Like”游戏扑街的原因是:复制的FGO玩法并不能吸引玩家,而人设·剧情又达不到TYPE-MOON宇宙的高度,自然就无法复制FGO的辉煌了。
玩法品质能够拆分并量化吗?
当然,话虽这么说,“武林外传与MMO玩法不契合”和“FGO玩法不好”也只是一个偏主观的评价,很难对游戏的各元素进行拆分,并量化。
"你说FGO的玩法不好玩,证据呢?人设、剧情和玩法在成功因素中占的比例是多少?哪个玩法更好玩,怎么量化?"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是说做不了一套评分量化体系,而是很多量化体系在验证阶段并没有起到期望的作用。
简单说就是:评分高的游戏不见得市场反响好,反之亦然。
比如《原神》上线前,很多研究团队还是以开放世界的标准来评测,跟那些开放世界游戏比起来《原神》的确很差,有的业内知名团队给《原神》的最初的评级是C。
但是如果从二次元游戏角度来看,《原神》是为数不多做了真人比例3D建模和完全仿真的游戏世界的二次元游戏,玩法也是新颖的3D动作,画面表现和玩法秒杀那些Q版纸片人回合制RPG,这其实是个极大的提高。
在二次元游戏玩家最看重的一些领域,《原神》都是降维打击。
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评分量化体系的问题在于:对游戏的核心品类、目标用户定位不同,最终的评分结果就会出现偏差。
这个问题经常出现在品类融合游戏中,比如从FPS角度来看《无主之地》品质很差,但是从ARPG角度就非常优秀;从SLG角度看《Puzzle & Survival》很多设计不符合常理,但是从PUZ三消角度其实是解决了付费这个核心的问题。
所以评分量化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对游戏进行分类,针对类别对标准进行定制,防止出现“飞鸟和鱼比赛跑”的情况。
其次,在品类内部进行对比。
其中玩法近似的同类型游戏会比较简单,比如一些三消游戏中消除掉方块后,上部的方块会随之下落,这样的机制就提升了游戏的策略深度,比没有这个机制的同类游戏评分更高一些。
但不同游戏之间,或者新游戏类型就很难用这种方法去对比了。同一玩法往往是各有千秋,没法分出优劣。
这里笔者提出一个自己对偏策略游戏的粗浅评判标准:
入门门槛,策略深度,策略多样性,内容丰富度。对于回合制RPG,养成比战斗有更高的权重;对于战棋RPG(即SRPG),战斗比养成重要。
根据这个方法,就能够一定程度上对玩法品质进行量化。
下面笔者举一个具体案例来做简单分析:
《空之轨迹》系列由于战斗部分的走格子等要素,很多人会认为这个游戏算战棋。
但实际上《空之轨迹》的战棋玩法非常弱,敌我战斗力差别不大,对战棋游戏常见的站位、技能范围的要求很低,本质是一个带有些许战棋玩法的回合制RPG。
所以这个游戏要从回合制RPG的角度来评分。
而《空之轨迹》在养成部分利用角色、装备、战技以及结晶回路系统来创造策略深度与多样性,尤其是结晶回路系统由于结晶数量、属性、性能、链条的限制极大提高了养成策略深度和策略多样性,在这方面的评分会比较高。
从RPG角度来看,《空之轨迹》非常优秀,但是如果从战棋角度去评测那就很一般了。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二次元战棋游戏,但其中有不少是披着战棋外皮的回合制RPG,那么在评分时就要从回合制RPG的角度来分析。
但无论怎样量化,依然无法去对比那些“各有千秋”游戏之间的优劣,只是避免一些明显有缺陷的游戏。
但这又面临一个问题:玩家的标准在不断提高,口味在不断变化,回合制RPG数量越来越多,品质也不断内卷,其实市场需要的是新东西,那回合制RPG玩法的性价比其实是在降低的。
这就要提到另一个“成熟玩法+换皮”的核心缺点,优秀玩法是有时效性的。
优秀的玩法也会过时
有一些新玩家玩了满分游戏《塞尔达传说:时之笛》后,认为这个游戏有很多缺点,并不能达到心中的“满分品质”。
比如游戏中的开放世界存在诸多现实,大地图上也空旷无物,画面也不如新游戏精细。
这很正常,因为《塞尔达传说:时之笛》的优秀体现在当年发售时的品质,以及其视角锁定等游戏机制对整个品类的标杆价值。
游戏业发展了这么多年,玩家的标准不断提高,口味发生转移,老游戏的设计逐渐被后辈所超越也很正常。
实际上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Mafia City》、《刀剑乱舞》、FGO等手游领域,我们先不说它们的玩法是好是坏,但就算是一个优秀的玩法,也会随着时间逐渐过时、老化。
随着游戏业的不断发展,玩法的老化速度在加快,一个看起来是“成熟玩法”的游戏,可能在玩家心中已经过时了。
这其实是“成熟玩法+换皮”的最大缺陷,玩家对游戏的要求不断提高,模仿的成熟玩法等到游戏上线时已经过时了。
这样的案例非常多,我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许多曾红极一时的玩法引发行业内模仿,但模仿者们最终衰落甚至消亡。最后,整个细分赛道只留下品类的开创者。
因为品类的开创者有市场的先入优势,早期能够聚集起一批忠实用户,但后来的模仿者就很难做到。
当然,模仿者成功的情况也有:某个玩法在A群体中极受欢迎,但是在与A群体相似的B群体中还不为人知,那么在B群体中Copy玩法是有可能成功的。
比如手游发展早期渠道还不发达,大公司可以利用渠道优势去Copy玩法;或者把主机或端游的玩法Copy到手游;再或者把中国流行的玩法复制到日本……
这种模仿是可行的,但这本身也是在做创新,也有一定的风险,比如日本的霸榜游戏在中国并没有取得成功,因为中日两国虽然相似但仍有一些区别。
那如果不冒风险呢?那就要面对一个问题:你这个基于过去成功游戏的玩法,还能否满足胃口越来越高的玩家呢?
我们有个成语去形容这件事,刻舟求剑。
时代在快速发展,我们用过去的观点去审视未来很容易出错,现在很多游戏公司都在模仿《原神》做开放世界,那么就要问问:
《原神》的开放世界是否好?现在的玩家对开放世界的标准有没有变化?
原神成功靠开放世界么?
我们现在来看《原神》。
《原神》火了之后出现一批开放世界游戏,那么《原神》的火热核心是其人设,还是剧情,还是开放世界,还是偏动作的战斗系统呢?
如笔者之前所言,我对《原神》的定位是二次元游戏,但是自从《原神》之后,一大批开放世界游戏立项,自动默认“《原神》成功靠开放世界”。
首先,这个判断是否经过充分讨论呢?
其次,假设成功关键是开放世界,怎么量化这个开放世界的品质,和其他开放世界对比呢?
这是一个很难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和《艾尔登法环》虽然都是开放世界,但是方向不同,各有千秋,把这两个游戏对比其实很不妥,感觉就像是让飞鸟和海豚比赛。
最后,假设开放世界是《原神》成功关键,那玩家的需求有没有变化,开放世界要做出哪些提升才能提高其品质?
现实是:很多团队也没总结过开放世界开发的经验和教训,也没定义开放世界的标准和元素(比如什么样的游戏才算是开放世界),就仓促上马开发开放世界游戏。
直到现在,很多开放世界手游没有取得预想的成绩,以及一些从业者开始讨论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才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去重新审视这股“开放世界热潮”。
而这时的米哈游计划推出的新作《绝区零》,又不做开放世界了。
当然,笔者不是完全否定“开放世界”这个品类,笔者也认可“开放世界”对于玩家的吸引力,但是我们很容易忽视开放世界的开发难度与周期,以及内容产出·消耗比,和开放世界与F2P模式契合度的问题。
很多研究与其说是在做研究,不如说是在为一些观点做背书,我们对于“开放世界”的研究还太少。
其实随着《原神》数据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案例和数据证明:开放世界可能并非《原神》的核心元素。
笔者之前做过一个原神各版本·卡池的平均每日收入变化数据(下图),就能从侧面看出玩家付费的动力是什么,但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而这样的数据,其实可以为米哈游计划推出《绝区零》这款非开放世界游戏做佐证。
未来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等其他公司都在憋足了劲儿推出“开放世界”手游时,“开放世界”手游的先驱米哈游反而不再做开放世界了。
大家认为有没有这种可能?
总之,类似“原神成功靠开放世界”这样看似理所当然的结论,是不是真的准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验证一下,目前来看还挺值得商榷。
结语
“成熟玩法+换皮”在主机游戏领域是很少出现的,因为主机游戏玩家游戏经历更深,对游戏的要求也跟高,换皮游戏很难得到这些硬核玩家的认可。
我们中国游戏行业历史短,早期玩家还对换皮游戏能够接受,但随着游戏行业发展,玩家对游戏的要求越来越高,接触游戏的渠道也越来越完善,换皮游戏发展是会受到限制的。
现在很多开放世界游戏,如果不能在玩法上做出创新,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假设新开放世界游戏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原神》蒙德璃月的地图,而这时《原神》七大国家可能已经都做完了,你怎么跟它竞争呢?
更何况《原神》其他的可能是真正成功关键的地方(比如战斗系统),新游戏也不一定能学到,那你怎么跟原神打?
除非另辟蹊径,做类似《我的世界》、《怪物猎人》这种与《原神》有较大差异的开放世界手游,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大一些。
不然,成功的概率会非常低。
- 作者:何北航
- 链接:http://gamesushi.cn/article/854bddb0-fbf5-4b51-9a4e-999f7522fbb5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