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category
summary
language
面向群体
游戏品类
资料类型
平台
tags
password
Sub-项目
作者
文章链接
来源
标签
Parent 项目
发布时间
slug
icon
去年,当腾讯宣布要以《元梦之星》进军派对手游市场时,很多非游戏圈的朋友对此是非常看好的。
他们的观点是:腾讯的优势是社交,而派对手游属于社交游戏,这是腾讯擅长的领域。
很多人还会提到当年《和平精英》抢夺《荒野行动》的成功案例,感觉《元梦之星》胜出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个观点乍一看还蛮有道理,仔细分析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例如当年的吃鸡大战和如今的派对大战不能简单类比,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当年的吃鸡大战,吃鸡玩家还是使用微信和QQ进行社交的,而如今《蛋仔派对》玩家用微信和QQ并不多,他们就在《蛋仔派对》里社交。这群用户和当年吃鸡大战的用户有明显区别, 微信和QQ的社交优势不能有效发挥。
另一方面,“吃鸡大战”时,腾讯的产品也就晚了两三个月时间,而《元梦之星》晚了一两年,这时《蛋仔派对》的用户粘性已经很强,很难给《元梦之星》太多机会。
“当年赢了,所以现在还能赢”这种忽略细节的思维很有问题。
笔者曾经做基金业务的时候,就有很多基民根据基金经理历史业绩选基金,其实市场环境已经变了,过去的投资策略不一定适合新的环境。
不过比起具体的案例,更值得讨论的其实是“腾讯的优势是社交”这个观点。
这个观点同样也忽略了许多细节,以至于不够准确。
我听说过有一些投资人不敢投社交创业项目,觉得腾讯在社交领域优势太大,不会给小公司机会。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紧张,腾讯的确在社交上具有很大优势,但这个优势并不是绝对的,也不代表别人做社交就不行。
甚至在有些细分社交领域,腾讯不会做,也做不好。
过去的陌陌和微博证明了这一点,如今的小红书和《蛋仔派对》证明了这一点,未来的抖音和拼多多也会证明这一点。
腾讯的优势是什么
“腾讯的优势是社交”精准点儿的说法是“腾讯的优势是熟人社交”,或者说:如果用户的社交关系网是偏生活的熟人社交,腾讯具有优势。
但这是一个细分社交领域,不代表整个社交市场,俯视整个社交市场,可以看到在腾讯之外存在诸多社交生态。
例如钉钉就在熟人社交中的职场细分领域具有优势,它与微信有明显不同。
而在陌生人社交领域,微博、陌陌、小红书乃至抖音都在相应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除此之外,热拉等小众的亚文化圈社交平台,腾讯也未曾染指。
面对这么多崛起的非腾讯社交新秀,你说“腾讯的优势是社交”,从历史案例来看起码不够准确。
尤其是迅速崛起的小红书给了腾讯很大压力,去年微信测试了新版的公众号图文消息功能(被媒体称为“小绿书”),与小红书惊人相似,可以看出腾讯的紧张。
如果腾讯做社交天然就比别人强,我们就会看到腾讯微博、小绿书、微视占据市场主流,而不是微博、小红书和抖音。
看了这些案例,你说腾讯做社交就一定比别人强吗?
未必。
那腾讯做强社交的派对手游,就一定能战胜《蛋仔》派对?
未必。
但是另一方面,腾讯也连续推出QQ、微信两款重量级社交平台,IEG旗下的《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也带有浓重的社交元素,如果说腾讯不擅长社交,感觉也不够准确。
那么有没有一种观点能够解释这两种现象呢?
笔者认为腾讯的优势是以下两项能力:
- 决策层有相关产品经验,能够不依赖数据在早期发现用户需求;
- 同时也重视用户体验,把产品做好。
而做社交平台恰好非常重视以上两点能力。
至于原因,且听笔者分析。
最早做大用户规模
社交平台最重要的资产是什么?
是钱吗?是渠道吗?
是用户。
准确地说是真实的、有效的活跃用户。
不是机器人,不是为薅羊毛而来的非目标用户,也不是沉睡用户。
纵观历史,成功的社交平台都是靠高质量的用户胜出的,而不是钱和渠道。
早年QQ遭遇微软的MSN挑战,微软财大气粗,也占据Windows的渠道优势,但还是输给了腾讯。
其中,腾讯QQ入局早积累的巨大用户基数形成了用户粘性,阻碍了他们向MSN的迁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
怎么做大用户数呢?
靠撒钱吗?
背靠中国移动“聊天宝”已经给我们贡献了一个案例:2019年1月16日晚,聊天宝官方公布数据称,发布不到12小时,聊天宝App超越微信排名App Store社交榜榜首;发布不到24小时,激活用户数突破100万。
聊天宝能在这个时刻超越微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聊天宝发钱。
这种靠撒钱“做”出来的用户数,短期内的确很好看,聊天宝的相关人员也许都能出去吹“开发的社交APP曾超越微信”。
但是为了“送钱”吸引而来的用户有什么价值呢?它们是真实的人类吗?他们是社交平台的目标用户吗?他们会持续在这个平台上活跃吗?
很明显,为了钱而来的“用户”,你不发钱他们就走了。
所以当《元梦之星》搞上线发钱这种营销模式,短期内的确数据很好看,但长期来看这些用户大部分都会离开。
那什么是有效办法?
一个显而易见的有效办法就是:你早入局,最早把用户规模做起来的,QQ、微信、小红书和蛋仔派对都是如此。
但这和目前腾讯内部主流的“用数据说话”矛盾。
如果这个社交平台还不存在,自然没有数据;如果这个社交平台用户规模还没起来,数据自然不好看。
腾讯做《元梦之星》晚了《蛋仔派对》一两年,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蛋仔派对》早期数据不好,腾讯一看数据这么差那我们还做什么,就让对方无压力发育了很久。
等到《蛋仔派对》用户成规模了,数据好看了,腾讯想做,还有你的机会吗?
此时想做派对手游的腾讯,恰似彼时想在中国推广MSN的微软。当年腾讯和微软的差距,比现在网易和腾讯的差距大吗?
当你发觉一个社交平台数据非常优秀时,也就说明这个平台的用户数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你再去复制一个体验差不多的平台,怎么去攻破对方的用户粘性壁垒呢?
而QQ和微信的成功,都是非常早期就入局的产品。QQ自不用说,微信也是在海外版原型Kik达到百万用户就开始立项做的产品,如果腾讯等小米的米聊“用数据证明了这个需求在中国市场的确可行”才入局,那还有机会吗?
《蛋仔派对》这类派对手游就是一个案例。
玩家对派对手游的需求在海外、在主机平台都有验证,但在国内早期没有数据,后来有数据表现不好,所以腾讯反应就特别慢。
等到好数据出炉,别人的用户壁垒也早已形成,机会就不大了。
所以当有人说“腾讯做社交一定行”,这要求社交项目符合决策层认知,在好数据还没完全形成时就亲自抓。
不然等到“唯数据论者”期待的好数据形成时,黄花菜都凉了。
不求KPI地做好用户体验
当竞争对手的用户规模已经形成,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呢?
不是,做好用户体验还是有机会的。
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
一、QQ向微信的更替
在微信还没诞生前,有不少用户已经厌倦了打开就弹出一大串窗口的QQ,期待一款简洁版即时通讯软件的面世。
而微信不负众望地承接了这部分需求。
二、飞信的陨落
还有一个案例也非常明显,那就是背靠中国移动的飞信。
飞信做的挺早,在WAP时代就诞生了,但是用户体验不如微信,例如:
- 非移动手机号无法使用微信,阻碍自然社交;
- 视频和语音通话推出较慢,没有满足用户痛点;
- 允许非绑定手机收发短信触发安全漏洞……
当微信的用户体验不断提升,飞信的用户自然就流失到了微信。
所以当有人说“微信的成功全靠QQ”,这个观点如果为真,那飞信也能催生出一个不亚于微信甚至远超微信的即时通讯工具。
但飞信没有。
三、《全民超神》用户转向《王者荣耀》
在《王者荣耀》诞生前,手游MOBA霸主是堂兄《全民超神》。
但是在《王者荣耀》用心提高用户体验,大胆删除角色养成系统后,用户数反超《全民超神》。
以上这些案例说起来轻巧,但执行起来很多阻力。
因为很多用户体验的提升,不仅要付出相应的开发成本,也会对当时的KPI产生明显负面的影响。
- 你把QQ做得简洁,那广告触达用户的次数就减少了;
- 你允许非移动手机号注册,那为了飞信开通移动手机号的用户就少了;
- 你把角色养成系统删掉,那理论上每个用户花费的钱就少了……
笔者曾在《被污名化的玩家思维,是游戏不好玩的罪魁祸首》谈到国内游戏界对玩家思维的抵触,原因在于一旦要提升玩家的体验(即用户体验),往往会影响到KPI的达成。
这种思维不能说错。就好像《王者荣耀》诞生前,《全民超神》的确是最赚钱的MOBA手游。
但这种思维很狭隘。因为当《王者荣耀》把用户体验拔高了一大截后,就没有《全民超神》的机会了。
而“唯数据论者”由于其判断极度依赖既有数据,无法在数据形成前发现用户体验改革的价值,同时用户体验改革的成本和损失却是有数据证明的,这就导致“唯数据论者”不愿意去提升用户体验。
让“唯数据论者”更难以接受的是,用户体验的提升往往缺乏量化标准,也缺乏立等可见的反馈,这远远不如“花钱买用户”等策略能更好地实现KPI,也更快捷。
这导致“唯数据论者”很难去认真提升用户体验,但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很多好产品的数据在早期并不亮眼,其中的代表就是微信。
媒体对微信诞生的报道中提到,微信早期的用户数增长不高,落后于米聊等竞品,即使发布了“语音通话”等里程碑性的功能,增长也不是很大。
但在这种成果没有得到明显反馈的情况下,微信团队还是在坚持去提高用户体验,例如:当距离感应器无感应,语音对讲会默认为扬声器播放;只要把手机贴近耳朵,马上就改为听筒模式,方便用户在开会或不方便扬声的时候接听。
微信团队也是“敢于天下先”,即使市面上还没有同类产品,也愿意去尝试着做,例如微信的朋友圈功能。
这种对用户体验的追求很难得,笔者曾经接触过两个团队,他们的思维都是数据导向,而不是用户体验导向的。
第一个团队:
笔者提出产品的一个地方存在明显缺陷时,对方表示:
你要先证明修改这个能带来多少收益,不然我们不能为这种小问题去专门修改的。
第二个团队:
你说的这种功能有人做过吗?没人做过?那没数据证明我们怎么能轻易去做呢?
看出和微信团队的差异了吗?
结语
看完以上的文字,各位读者应该也理解了笔者的观点:腾讯在社交领域的确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腾讯做QQ和微信时对用户体验的那份追求,并没有在《元梦之星》中得到体现。
这样的《元梦之星》,去面对已经发育一两年的《蛋仔派对》,胜算其实是很小的。
这次春节派对游戏大战,虽然没有完全结束,但结果跟笔者以及同行的预测差不多,《蛋仔派对》保持在畅销榜对《元梦之星》的持续压制。
那《元梦之星》是不是就没机会了?如果《元梦之星》去切切实实做好用户体验,去尝试一些没有数据先例但是符合用户需求的设计,应该还是有机会的。
如同当年的微信和《王者荣耀》那样。
- 作者:何北航
- 链接:http://gamesushi.cn/article/tencent-social-or-not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